夏代的监狱称为“圜土” (08,填空,3);禹刑(05,名解,1) : “禹刑” ,是夏代法律的总称、泛称。《左传》记载“夏有乱政,而作禹刑” 。这里所说的禹刑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,而是泛指夏代的法律与刑罚。 “汤刑” (08,名解,2): 《左传》记载“商有乱政,而作汤刑” 。这里所说的“汤刑” ,是商代法律的总称,泛指商代的法律法令和刑罚。 “汤刑”也不是一部成文的法典。兄终弟及:是商代继承王位的制度。商代王位的继承是传弟与传子继承并用的制度,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。兄终弟继,传子有传兄之子、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。商代后期,传嫡子为王制渐为流行。 (03,判断,3)
三刺(07,判断,2): “三刺”也是中国古代法制(西周时期)的一项重要司法程序。举凡重大疑难案件,都要经过这个程序,即“一曰讯群臣,二曰讯群吏,三曰讯万民” 。也就是说凡是重大疑难案件,首先要交给群臣讨论,群臣讨论后尚不能决定,再交给群吏讨论,若还不能决定,就交给所有国人讨论。该制度是“明德慎罚”思想再司法实践中的体现。
西周五刑(07,名解,2):即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等五刑.
西周礼刑关系的主要内容(07,简答,3):一般认为,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。刑是西周法的基本形式,用来惩治和防止犯罪。礼与刑是西周法的基本组成部分。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,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。凡是礼所不容的,就是刑所禁止的:凡是合于礼的,也必然是刑所不禁的。二者相辅相成,即所谓“礼之所去,刑之所取,失礼入刑,相为表里” 。二者之间,既有联系也有区别,概括而言,礼刑一般关系是这样的, “礼”与“刑”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,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。其中, “礼”是一种积极的规范,即正面地、积极地规范人们,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,不可以做什么,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。而“刑” 是同“礼”相对应的一个范畴,多指刑法和刑罚,处于消极被动状态,是对于—切违背礼行为进行的处罚。凡是礼所禁止的,亦为刑所不容,二者相辅相成,即所谓“礼之所去,刑之所取” , “出礼入刑” 。
西周婚姻“六礼” (08,不定,11)(04,不定,1)(03,论述,2)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西周借贷契约采用(06,不定,1)(06,不定,3):一种称为“质剂” ,是买卖关系的;一种称为“博别” ,是借贷关系的。
西周将故意犯罪称为(06,填空,1):“眚”是指过失犯罪, “非眚”既是故意犯罪。 周穆王时,为革新政治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。在法律方面命令吕侯作“吕刑” 。 (05,不定,11)(03, 单,9)
民事刑事案件的区分(04,判断,1):民事案件称为 “讼” ,刑事案件称为“狱” 。 “七去三不去” (03,论述,2):所谓“七出” ,《大戴礼记·本命》记载: “妇有七去:不顺父母去,无 子去,淫去,妒去,有恶疾去,多言去,窃盗去。 ”所谓“三不去” ,按照《大戴礼》所记载为: “有所取无所归” 、 “与更三年丧” 、 “前贫贱后富贵”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