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教育、社会与人
(一)教育与生产力
1.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
2.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,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
3.教育优先发展
(二)教育与生产关系
1、教育与经济基础
(三)教育与文化
1、文化与教育之间具有共生关系
2、教育具有文化功能
(1)传递—保存文化的功能
(2)传播—丰富文化的功能
(3)选择—提升文化的功能
(4)创造—更新文化的功能
(四)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
1.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
2.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及特征
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、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。一般特征如下:
(1)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;
(2)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、开放的大系统;
(3)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、创造性、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。内在特征表现为:教育民主化(受教育机会均等、本身体制内的民主化)和教育主体化(学生个体的主体性、尊重教育的自主权)
3.教育现代化的内容
(1)教育观念现代化(主体观民主观、和谐发展观)
(2)教育内容现代化
(3)教育条件现代化
(4)教育管理现代化
(5)教师素质现代化
(五)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
教育与人的发展
(一)人的发展的含义
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。包括两个方面:身体的发展(结构形态、生理技能)和心理的发展(认识能力和心理特征、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)。
(二)关于人的发展的几个理论
1、“ 近发展区”的理论
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茨基(1836-1934)指出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:一是现有发展水平,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,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;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、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。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“ 近发展区”。他指出,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之上,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“ 近发展区”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,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。
2.“一般发展”的理论
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(1901-1977)提出的。一般发展: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、意志、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。在智力发展中,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。
3.“心理发生论”
三个学派:个性发生学派;认识发生学派;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。认识发生学派:其代表人物皮亚杰。他认为,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:
感觉运动时期——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;前运算时期——2岁到7岁;具体运算时期——7岁到11岁;形式运算时期——11岁到成年期;
(三)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
1.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理论依据;
(1)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,只是为了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性。
(2)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
(3)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
首先,教育是一种有目的,有计划,有组织,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;其次,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,对青少年施加影响,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; 后,在教育对象中 重要的群体是青少年。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,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。
2.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
(1)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
(2)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
(3)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
(4)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
(5)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互补性
(四)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和条件
1、两个前提:人的可教育性(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)、人对教育的需要性(个体的人和社会)
2、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四个条件
(1)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;(2)教育的自身状况;(3)家庭环境的因素;(4)社会发展状况。
教育系统与教育功能的实现:教育通过三种形态实现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功能: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区教育。
(一)学校教育的地位
学校教育: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,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,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。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教育,它由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。
(1)学校教育的地位
(2)学校教育的特点:(6个) 职能的专门性;作用的主导性;组织的严密性;内容的全面性;活动的有效性;形式的稳定性。
(3)学校教育的局限性
(二)家庭教育
(1)家庭教育的地位
(2)家庭教育的特点:先导性;感染性;针对性;终身性;个别性。
(3)家庭教育的局限性
(三)社区教育
社区教育:是以一定地域为界,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,并且双向服务,互利互惠,旨在促进经济、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。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。
(1)地位
(2)特点:开放性和群众性;多样性和补偿性;实用性和融合性
(四)三种教育形态功能的整合
(1)意义:终身教育网络和社会一体化;合力利于统一教育方向;互补作用。
(2)基本形式:互相访问;通讯联系;家长会和家长学校;教育讲座。
|